傳統手工藝工作坊

校園集古村為中小學、幼稚園提供到校傳統手工藝工作坊服務,包括麵粉公仔等。

麵粉公仔工作坊

麵粉公仔是一種流傳已久的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用彩色麵團捏塑出各種生動的人物、動物或吉祥物。這門手藝起源於舊時街頭藝人的謀生技藝,如今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藝人只需簡單工具,就能透過搓、揉、捏、刻等手法,將染色的麵團變成栩栩如生的作品,像是代表吉祥的公雞、象徵富餘的鯉魚,或是神話人物如壽星公和孫悟空等。
我們的「麵粉公仔工作坊」讓學生親手體驗這項傳統藝術。在導師指導下,孩子們用安全無毒的彩色麵粉,學習基礎捏塑技巧,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小公仔。過程中不僅能培養耐心和專注力,還能認識傳統文化的寓意——像是公雞代表「吉祥」、壽桃象徵「長壽」。工作坊適合學校或親子活動,成品可帶回家留念,既有趣又有意義!

皮影戲工作坊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透過光影與剪影的結合,演繹生動的故事。我們的「皮影戲工作坊」以現代化材料與趣味互動,讓學生體驗這項非遺技藝的創作與表演樂趣!

工作坊內容

認識皮影戲:導師講解皮影戲的歷史與藝術特色。
裁剪與組裝: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製作可活動的皮影偶。
操控演練:導師示範皮影操作要領,如「扭動手簽使手臂擺動」的行走動作,學生練習操控皮影偶,搭配燈光模擬舞台效果。

皮影戲工作坊(高階版)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透過光影與剪影的結合,演繹生動的故事。我們的「皮影戲工作坊」以現代化材料與趣味互動,讓學生體驗這項非遺技藝的創作與表演樂趣!

工作坊內容

認識皮影戲:導師講解皮影戲的歷史與藝術特色。
設計與繪製:學生在透明塑料片或硬卡紙上繪製皮影角色(如動物、神話人物),學習傳統皮影的線條與鏤空技巧。
裁剪與組裝:使用安全剪刀與打孔器裁剪輪廓,並以兩腳釘連接關節,製作可活動的皮影偶。
操控演練:導師示範皮影操作要領,如「扭動手簽使手臂擺動」的行走動作,學生練習操控皮影偶,搭配燈光模擬舞台效果。

高階版工作坊需要同學們自己繪製皮影角色,裁剪輪廓,連接關節,難度較大,適合中學開展。

扎染工作坊

扎染是中國流傳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天然植物染料(如板藍根)和手工扎結技藝聞名。這項工藝起源於漢代,白族匠人透過捆扎、縫扎等手法,將布料浸染出獨特的藍白紋樣,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自然與匠心的對話。

我們的「扎染工作坊」讓參與者親手體驗這項傳統技藝。在導師指導下,學員將學習設計圖案、扎結布料,並使用環保植物染料進行浸染,見證布料從靛青氧化為湛藍的魔法過程。完成後拆開扎結處,獨一無二的冰裂紋或暈染效果宛如「開盲盒」般驚喜,展現人力與天意的巧妙結合。

剪紙工作坊

剪紙是中國流傳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透過巧手將紙張剪刻成各種精美的圖案。這項工藝起源於漢代,至今仍是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作品題材豐富,從吉祥紋樣、十二生肖到神話故事,每一幅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文化的寓意。

我們的「剪紙工作坊」讓參與者親手體驗這項傳統技藝。在導師指導下,學員將學習基礎剪紙技法(如陰刻、陽刻、折疊等),並創作獨具個性的剪紙作品。從設計圖案到剪刻成型,每一步都充滿驚喜——當紙張展開的瞬間,對稱的花鳥、靈動的生肖或現代創意圖案躍然眼前,展現「一剪成畫」的魔法。

風車工作坊

工作坊以傳統風車為設計靈感,結合安全又富創意的巧思,讓同學們能輕鬆享受手作樂趣。整個過程簡單有趣,只要15分鐘就能完成:
  1. 安全設計:使用圓角扇葉和環保膠材,不需要尖銳工具,小朋友也能安心玩。加粗的木棒握感舒適,轉動時更穩固。
  2. 創意發揮:提供多種繽紛色紙和裝飾配件(如閃片、流蘇),讓每個人自由搭配,做出獨一無二的風車。
  3. 流暢體驗:獨特的立體結構設計,讓風車轉動時更順暢,輕輕一吹就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迎風飛旋。

燈籠工作坊

中國手提燈籠起源於西漢,以竹篾或鐵絲為骨架,外糊紙絹,內置蠟燭,兼具照明與裝飾功能,常見類型包括宮燈、紗燈及巡夜燈(又稱更燈,為打更人或夜間行路照明所用)。其造型多樣,如走馬燈、動物燈等,並融合繪畫、剪紙等工藝,象徵吉祥。唐代後廣泛用於元宵等節慶,兼具軍事聯絡(如孔明燈)與民俗祈福功能,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香包工作坊

香包(又稱香囊、荷包)起源於戰國時期,最早以香草為填充物,用絲綢或彩布縫製,兼具裝飾與驅邪功效。《詩經》《禮記》記載其用於禮儀,漢代成為未成年人的佩飾,唐代發展為金屬球狀香囊(如法門寺出土的鎏金銀香囊),宋代後多為端午節辟邪之物。香包常繡吉祥圖案(如梅蘭、五毒),內裝艾草、雄黃等中藥,寓意健康平安,亦是男女定情信物。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以甘肅慶陽「千歲香包」為代表,展現傳統刺繡與中醫智慧。

刺繡工作坊

刺繡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以針引彩線在織物上繡制圖案,已有2000多年歷史。起源於虞舜時代,周代形成「衣畫而裳繡」的章服制度。戰國出土繡品技藝精湛,漢代「錦繡並稱」,唐宋發展出書畫繡,明清形成蘇、湘、蜀、粵四大名繡,各具特色。刺繡分實用品與藝術品兩類,技法多達百種,如蘇繡「平、齊、細、密」,湘繡「繡虎能奔」,蜀繡針法嚴謹,粵繡色彩富麗。融合繪畫與工藝,承載民俗寓意與文人審美,現為非遺重要項目,持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