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棚工作坊

搭棚技藝是一種歷史悠久且兼具實用性與文化價味的傳統建築技術,主要用於搭建臨時結構,如戲棚、建築工地輔助設施等。這項技藝以竹材、杉木為主體結構,通過篾條(現多改用膠篾)綁紮固定,無需鋼筋水泥或重型機械,即可快速構建可容納數千人的大型空間,並在活動結束後完全拆除,體現了環保與靈活性。

在香港,搭棚技藝不僅是建築工程中的重要技術(如高空作業平臺的搭建),更與地方民俗活動緊密結合,例如神誕、醮會時的神功戲戲棚。這類戲棚設計獨特,如「大金鐘」或「龍船廠」造型,融合力學與人體工學原理,僅憑師傅經驗手工完成,無需複雜計算,展現了傳統建築智慧。2014年,「戲棚搭建技藝」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17年進一步獲香港政府認可為非遺代表作,其價值不僅在於技術層面,更在於維繫社區文化與節慶傳統的功能。

相較於內地因現代腳手架技術普及而逐漸式微的傳統搭棚,香港仍保留此技藝的活態傳承,但面臨師傅老齡化(全港僅餘二三十位熟練匠人)的挑戰。近年香港通過非遺資助計劃、教育推廣等努力,試圖保護這一「一棚一孤品」的獨特工藝。

為了讓更多同學認識搭棚這項傳統技藝,校園集古村特別邀請擁有30多年經驗的搭棚師傅何先生合作開設工作坊。何師傅不僅技藝精湛,更難得的是他口才出眾、講解生動,能將專業的搭棚技術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內容。在他的帶領下,同學們將有機會親手體驗這項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感受傳統建築智慧的獨特魅力。

工作坊時間:60-90分鐘

場地:禮堂

搭棚工作坊短片

30秒短片了解搭棚工作坊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師講解

導師講解搭棚文化、原理和技巧。

二、學生​​動手搭棚

學生分組(8人1組)用竹竿搭棚,考驗結構設計與團隊配合,導師引導和觀察進度,適時給予指導

三、總結與拍照留念

導師帶領討論,幫助學生總結收穫,以提問方式引導思考團隊合作、扛挫折能力的重要性。最後所有同學與棚架作品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