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文化表演 » 粵劇
粵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校園集古村致力於將這一非遺帶進校園,通過1個小時的粵劇工作坊,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傳承中華文化瑰寶。
粵劇主要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城鄉。。1912年前後,粵劇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廣州方言,表演體系日趨完善,開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調,並改假聲演唱為“平喉”演唱。 粵劇樂隊最初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簫“五架頭”組成,後又陸續吸收了其他一些新式樂器。
粵劇原有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十大行當,後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六類。
粵劇表演帶有質樸粗獷的特色,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靶子、手橋、少林拳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粵劇化妝簡練,色彩濃豔,服裝多採用廣繡,精美華麗,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目標
時間:45-60分鐘
地點:建議在禮堂,適合多個年級同學參加
工作坊流程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體驗粵劇的魅力,建議在粵劇工作坊之外,同時舉辦「畫臉譜工作坊」。學生不僅能了解粵劇知識,還能自己動手畫臉譜,親身體驗傳統藝術的樂趣。這樣既能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更容易記住粵劇的特色,達到更好的推廣效果。
1、教育局資源:粵劇初探(學與教材料供教師參考)
2、教育局資源:粵劇拾趣短片
3、教育局資源:中國文學科粵劇教學經驗分享 王敏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