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皮影戲起源

皮影戲又稱為影子戲,根據文獻記載,中國皮影戲最早出現於漢朝,相傳僧侶會在佛寺中用皮影戲來超渡亡靈。到了宋朝,皮影戲發展成熟,慢慢變成民間娛樂,更出現杭州「繪革社」等影戲組織。到了元朝,皮影後來更傳到中亞地區及歐洲地區。而皮影戲在清朝已十分受大眾歡迎,製作及技法發展成熟,更有陝西皮影、山東皮影等多個流派。皮影戲近年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對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環。

皮影戲

皮影戲表演內容

皮影戲偶者會先將半透明的皮偶貼在牛皮製的白幕上,而觀眾則在白幕的另一面觀賞皮影戲。透過光影原理,當白幕背後被光照射時,皮偶影像便會投射到幕前。

皮偶由會三根操作桿控制,一根主桿操控皮偶頭部,兩根輔助桿分別控制皮偶雙手。皮偶會按「關滴滴,關滴滴,關關關滴」的節奏來進行走路動作,以身體擺動來表示。而皮偶轉身則透過手指來控制。

除了操控皮偶外,皮影戲還會加入二胡等音樂元素,更會為皮偶配音,令整個演出更有層次。

皮偶如何制作?

皮影戲偶主要透過牛皮、羊皮或驢皮製成,會先將動物皮脫毛,再拉平曬乾,並進行半透明加工。然後,師傅便會制作出皮偶設計圖,決定皮偶的花紋、身體比例等。制作好設計圖後,師傅會以雕刻制作皮偶,再進行上色。完成後,便會用熱力令皮偶更平整,再將關節部位連接,最後安裝操控桿即完成。

皮影戲皮偶

常見皮影戲故事

  • 《孫悟空大戰紅孩兒》
  • 《三隻小豬》
  • 《龜與鶴》
  • 《水漫金山》
  • 《土地公妖》

到校皮影戲表演及皮偶製作工作坊

「校園集古村」致力於協助全港幼稚園、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我們亦提供皮影戲到校表演服務,透過皮影戲劇場及皮偶製作工作坊,幫助小朋友及學生認識皮影戲及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亦能學習到團體合作、自信心及訓練手部靈活度。

詳細表演資訊

主題範例:《古代橋樑講座和實踐》
表演時長: 每場2小時
內容:
  1. 講解中國四大古橋的歷史、橋的特色以及建築原理,了解古人的智慧及建築藝術的造詣;
  2. 由學生分組以簡單的物料——筷子,分工合作親手完成具重的橋作為比賽;分別3-4回合的體驗。每組5-6人,共24組;
  3. 分享分工合作體驗,看似簡單的活動,在屢敗屢試的過程中學習解難、堅持、耐性以及積極;
  4. 完成工作紙

常見問題

1. 皮影戲原理是什麼?

皮影戲原理是透過光影和透視,將皮偶放在半透明的白幕之間,皮影戲偶者在白幕後操作皮偶,影子便會影射在白幕,再加入音樂、唱白等元素。

2. 皮影戲來自哪裡?

皮影戲在宋代時己十分興盛,其後由廣東、福建等地慢慢傳到台灣及其他地方。

3. 皮影戲的「四美」是什麼?

皮影戲的「四美」是造型美、聲音美、光影美、故事美:
  1. 雕刻美:適當地使用陽刻、陰刻, 來製作皮偶,
  2. 繪畫美:皮偶上精巧的繪畫及設計
  3. 演唱美:音樂及唱腔
  4. 動作美:利用光影原理,配上栩栩如生的動作

4. 為何皮影戲會慢慢沒落?

隨著電影、電視和互聯網普及,皮影戲等傳統民間表演的吸引力逐漸減弱。年輕一代對皮影戲的了解及興趣都遂漸降低。而且入行難度高、收入低,因此皮影戲製作、表演技巧亦逐漸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