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工作坊

校園集古村為中小學、幼稚園提供到校中華書畫藝術工作坊服務。包括畫臉譜、青花瓷、扇面畫、傘面畫、國畫、版畫、衍紙畫、水墨畫、螺鈿畫、彩虹書法、書法、硬筆書法、毛筆書法、扇面書法等。

畫臉譜工作坊

臉譜工作坊將帶領參與者深入體驗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導師先講解臉譜的歷史淵源、色彩象徵(如紅臉關公代表忠義、白臉曹操象徵奸詐)及不同行當的譜式特點,接著是實踐環節,集古村提供空白臉譜面具與繪畫工具,學員在導師指導下親手繪製經典角色如包公、孫悟空等,或融合現代元素創作獨特設計。

青花瓷工作坊

青花瓷是中國傳統釉下彩瓷器,以含氧化鈷的礦料在瓷坯上繪製紋飾,罩透明釉後高溫燒成,呈現藍白相映的藝術效果。青花繪畫技法以氧化鈷為彩料,在瓷坯上以毛筆繪製後罩釉燒成,呈現藍白相映效果。核心技法包括一筆點畫(元代主流,隨性寫意)、雙鉤填色(明宣德後盛行,精細勾勒後填色)、分水(清代發展,以濃淡料水表現層次)及留白(反塗青料顯胎骨本色)等,融合國畫筆墨韻味與瓷器工藝特性。

扇面畫工作坊

扇面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形式,以團扇或折扇為載體進行繪畫創作,歷史可追溯至東晉王羲之「題扇贈媼」的故事。因扇面形制特殊(圓形或上寬下窄的扇形),創作需巧妙構圖,常見「長短式」「平展式」佈局,以適應空間並展現意境。題材涵蓋山水、花鳥、人物,融合詩書畫印,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明清時期更成為文人雅士珍藏的「懷袖雅物」。

折扇畫

團扇畫

傘面畫工作坊

傘面畫是以傘面為載體的傳統藝術形式,融合繪畫與工藝,常見於油紙傘、西湖綢傘等。其題材涵蓋山水、花鳥、人物及民俗故事,並結合刷花、畫花、刺繡等技藝,展現細膩紋理與文化寓意。傘面畫兼具實用與美學價值,明清時期更成為文人雅士珍藏的對象,現代則透過創新設計延續傳統,如浙江崧廈「中國傘城」的工藝傳承。

國畫工作坊

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以毛筆、墨、宣紙和絹為主要工具,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形神兼備與意境表達。題材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技法包括工筆與寫意,注重線條的流動與墨色的濃淡變化,形成「墨分五彩」的獨特效果。其構圖採用散點透視,突破空間限制,營造可遊可居的畫面。

螺鈿畫工作坊

螺鈿畫是中國流傳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天然貝殼為原料,經切割、打磨成薄片後鑲嵌於漆器或畫板表面,形成流光溢彩的藝術作品。這項工藝起源於商代,唐代達到成熟,常見於銅鏡、屏風等器物,以「點螺」技法最為精細,貝片可薄至0.5毫米以下,透光時呈現虹彩光澤

螺鈿畫主題多元,涵蓋花鳥、人物、吉祥紋樣,寓意富貴長壽,如牡丹象徵繁榮、蝙蝠代表福氣。製作需經設計、選材、鑲嵌等十餘道工序,全手工完成,展現匠人對自然材質與傳統美學的極致追求。現代螺鈿畫結合創新設計,應用於首飾、擺飾等,讓古老技藝持續閃耀。

彩虹書法工作坊

彩虹書法是一種融合傳統書法與現代創意的藝術形式,以鮮豔色彩和獨特筆觸為特色。此外,花鳥字彩虹書法(又稱龍鳳字)則結合繪畫與書法,以多彩線條勾勒出花鳥圖案,常見於民俗藝術創作。

扇面書法工作坊

扇面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形式,以團扇或折扇為載體創作,歷史可追溯至東晉王羲之「題扇贈媼」。因扇面形制特殊(上寬下窄或圓形),創作需巧妙安排章法,常見佈局如「長短式」「平展式」,以適應空間並展現錯落韻味。材質多為宣紙或絹帛,書寫時需控制墨量避免暈染,字體以行、楷為主,內容多選詩詞佳句,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明清時期更成為文人雅士饋贈、收藏的珍品,體現「方寸之間見天地」的藝術境界

中國書法工作坊

中國書法是以毛筆書寫漢字的獨特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歷經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的演變,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書法不僅講究筆法、結構與章法,更透過線條的韻律、墨色的變化,傳達書寫者的情感與精神境界。2009年,中國書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