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起源於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藝人們用獸皮或紙板雕刻成人物、動物等角色,透過燈光將剪影投射到白色布幕上,配合音樂與唱腔講述故事。表演時,操縱者以竹竿控制影偶動作,生動演繹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

皮影戲融合了雕刻、繪畫、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色彩斑斕,風格獨特,曾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如今,這項傳統技藝仍在各地流傳,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皮影戲到校

「校園集古村」提供皮影戲到校服務,我們提供的皮影戲相關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包括皮影製作攤位、皮影工作坊、皮影戲表演、皮影戲表演興趣班等,幫助小朋友及學生認識皮影戲及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亦能學習到團體合作、自信心及訓練手部靈活度。

皮影戲到校-攤位

皮影製作攤位

學生要求:幼稚園高班、小學生、中學生
活動內容:在市集中設置皮影製作攤位,學生排隊依次在導師指導下選擇一個皮影進行製作。
常見皮影樣式: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

皮影戲到校-表演

皮影戲表演

時長:45分鐘到1個小時
活動重點:專業的皮影戲師傅現場表演皮影戲,感受皮影戲的魅力。
活動流程:
1)導師講解皮影戲背景知識
2)師傅表演皮影戲
3)互動環節

皮影戲到校-工作坊

皮影製作工作坊

學生要求:小學生、中學生
時長:1-2個小時
人數:一個班30人以下
活動重點:學生親手製作皮影
活動流程:
1)導師講解皮影戲背景知識,示範製作方法
2)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製作皮影
3)學生體驗皮影戲表演

皮影戲到校-培訓班

皮影戲表演興趣班

學生要求:中學生
工作坊人數:10到20人
10堂課,每堂1小時
培訓內容:皮影戲師傅教授皮影戲表演
培訓效果:學生可以在學校校慶等活動表演10-15分鐘

如果您重點關注的是皮影戲表演並且預算有限,我們推薦皮影戲的升級版本:光影劇表演工作坊。

到校皮影戲表演劇目表

  1. 三打白骨精
  2. 哪吒鬧海
  3. 嫦娥奔月
  4. 卧冰求鲤
  5. 扼虎救父
  6. 恣蚊飽血
  7. 年獸
  8. 戰鼓
  9. 屈原
  10. 龟兔賽跑
  11. 三只小猪
  12. baby shark
  13. 孤狸与烏雅

如学校想要特定故事可跟我們聯繫溝通,我們將安排表演師傅盡量配合。

皮影戲工作坊精彩瞬間

合作夥伴皮影戲團隊

集古村皮影戲表演團隊
皮影戲到校-表演

皮影戲起源和發展

皮影戲起源多元,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可追溯至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書》記載,方士李少翁為慰藉漢武帝對李夫人的思念,以棉帛裁製人偶,借燈光投影重現其形影,被視為皮影戲雛形。

另有考據指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孔子弟子子夏在山西孝義講學時,曾以「影樂」形式聚眾授課,形成早期影戲。唐代(618年—907年)皮影漸趨成熟,宋代(960年—1279年)汴梁出現專業影戲班社,元代(1271年—1368年)隨軍事征戰傳至波斯、歐洲。明清時期(1368年—1912年)發展至鼎盛,形成陝西、唐山等流派,清末因戰亂一度衰落。

2006年列入中國國家非遺,201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人類非遺代表作。

表演內容

皮影戲表演時,藝人在白色幕布(稱「亮子」)後方操縱獸皮或紙板雕刻的影偶,透過燈光將剪影投射至幕布上。表演者以竹竿或細線控制影人動作,配合地方唱腔、口白及樂器伴奏(如鑼鼓、弦樂),一人常需兼顧多角操偶與配音。傳統流程包含「打通」開場、正戲演出及送神儀式,武打場面尤重靈巧手法,展現影偶翻騰對戰的熱鬧效果

皮偶如何制作?

皮影戲皮偶以牛皮或驢皮為原料,經浸泡刮薄成半透明狀,陰乾後描繪圖稿並用刻刀鏤空雕刻。敷彩時採用礦植物顏料平塗分染,再經高溫發汗使色彩滲入皮料,最後以牛皮線綴接頭、身、四肢等11個關節部件,並安裝竹製操縱桿完成。

常見問題

​​Q1:皮影戲的原理是什麼?​

皮影戲利用「光線直線傳播」原理,光源照射半透明皮偶,在幕布上形成剪影。藝人透過操縱桿控制影偶動作,搭配音樂與唱腔呈現故事。

Q2:皮影戲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皮影戲始於西漢,相傳漢武帝因思念李夫人,方士以剪影重現其容貌,成為皮影戲雛形,後逐漸發展為民間藝術。

Q3:皮影戲的影偶用什麼材料製作?

傳統影偶多用牛皮或驢皮,經浸泡、刮薄、雕刻、上色等工序,使皮料輕薄透光且色彩鮮豔。

Q4:我們如何傳承和保護皮影戲?​

可透過「師徒制」培養傳承人、推動「非遺進校園」教育、建立皮影戲資料庫進行數位保存,並結合文旅展演活化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