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文化工作坊 » 傳統小食 » 糖畫
糖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以糖為墨、勺為筆,在石板上勾勒出飛禽走獸或戲曲人物,校園集古村為幼稚園、小學、中學提供糖畫工作坊服務,工作坊由專業糖畫師指導,讓同學對糖畫這個中國傳統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我們為中小學、幼稚園提供到校糖畫工作坊
糖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以糖為墨、勺為筆,在石板上勾勒出飛禽走獸或戲曲人物。
起源於明代祭祀用的「糖丞相」,清代發展為街頭技藝,藝人憑腕力運勺,糖液如絲飄落,瞬間凝結成「可觀可食」的藝術品。
題材涵蓋十二生肖、吉祥圖案及小說人物,分平面與立體兩種形式,其中立體糖畫需將糖片拼接成花籃、龍鳳等造型。
2014年被列為香港非遺,現今廟會仍可見藝人即興創作,孩童舉著晶瑩剔透的糖畫舔食,成為市井文化的甜蜜記憶。
糖畫製作需先熬糖:將白糖與水按2:1比例混合,小火慢熬至糖液呈金黃色、大泡轉小泡即可。在大理石板上刷薄油防粘,趁熱將糖液倒出冷卻成糖片備用。作畫時將糖塊重新加熱熔化,以小銅勺舀起糖液,以腕力控制勺傾斜60度,在大理石板上快速勾勒圖案。需掌握「抖、提、頓、放」等手法,趁糖液未凝固時一氣呵成,最後趁熱黏上竹簽。平面糖畫直接澆鑄線條,立體糖畫則需拼接糖片組裝。關鍵在熬糖火候與運勺速度,糖液過稠易斷裂,過稀難定型。
糖畫在常溫乾燥環境下可保存1-2天,若環境潮濕則易變質;冷藏可延長至3-5天,冷凍甚至可達數月,但解凍後可能影響口感與外觀。
傳統題材包括十二生肖、吉祥動物(如龍鳳)、戲曲人物及花卉,現代創作也融入動漫、抽象圖案等新元素。
加熱糖漿時需成人監護以防燙傷;選擇無毒食用色素與竹簽,避免尖銳邊角;完成後及時清理工具,防止糖液殘留滋生細菌。